共建创新共同体 各界共商新思路激发京津冀发展新活力

4月27日,2024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本次论坛由京津冀三地联合组织,是中关村论坛首次搭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对话平台。

此次论坛以“共建创新共同体,赋能美好京津冀”为主题,邀请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创新平台负责人、行业机构代表就未来京津冀地区的创新发展共商新思路。

多地共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对话平台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指出,近年来,京津冀三地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协同延伸、创新生态培育,携手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09.8%,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北京将持续发挥“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共同推进“新两翼”发力齐飞,协力打造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一是将共同营造三地开放协同创新生态,推进区域营商环境一体化建设,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在京津冀区域聚集。二是将持续推进协同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以更大力度推进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应用,共同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将加快推动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打造区域特色鲜明、上下游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产业体系。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司长解敏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三地“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初步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发展格局。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迈入从“单向疏解”转向“双向互通融合”、从缩小各自内部差距转向增强区域整体实力、从“破藩篱”转向“建生态”的新阶段。科技部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支持京津冀协同创新,一是强化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引领作用,协同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策源地。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共建区域开放创新生态。三是深化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对接,发挥京津科技、人才优势,增强津冀产业承载能力。

多方面进一步做优做实三地协同创新工作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提出,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十年,多层次规划与政策法规划体系逐步构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向纵深推进,协同创新驱动区域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科技赋能京津冀社会民生协同共治水平快速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她指出,新时期京津冀协同创新深化在科技创新实力、复合交通系统、科技产业集群方面具备一定基础,未来三地要围绕强化顶层设计、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开展应用场景建设、构建科创生态系统等方面进一步做优做实协同创新工作。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指出,当前科技创新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学科交叉融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指数化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创新的竞争本质上已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在论坛上表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数字化浪潮蓬勃兴起,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京津冀产业基础雄厚,分工协作机制完善,协同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在推动数字赋能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京津冀企业家联盟主席、奇安信科技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引擎,京津冀是我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策源地。深化京津冀协同要用好“人工智能+”关键引擎,也要筑牢网络安全这一基础底座和关键保障。

他认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实现以下三点:一是实现优势互补,架起三地“政产学研用”的协同“立交桥”;二是供需双向发力,筑牢京津冀地区的网络安全底板;三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人工智能+安全”落地。

央行、外汇局发声!未来货币政策还有空间 将加强对资金空转监测

4月1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负责人张文红等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一季度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未来货币政策还有空间

朱鹤新介绍称,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外汇局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支持经济回升向好。截至目前,政策实施已取得较好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是金融总量稳定增长。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为8.7%,一季度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2.9万亿元;M2增速为8.3%,一季度新增12.5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为9.6%,一季度新增9.5万亿元。这些数据表明,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保持稳固。

二是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一季度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为3.75%,同比降0.22个百分点;特别是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3.71%,同比降0.46个百分点。

三是信贷结构持续优化。3月末,金融机构高技术制造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涉农贷款和民营经济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27.3%、20.3%、13.5%和10.7%,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9.6%)。

四是信贷节奏平稳。2023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放较快,去年下半年以来,人民银行加强引导信贷均衡投放,缓解金融机构“冲时点”现象。今年一季度贷款投放比例向历史平均水平回归,为未来三个季度的信贷增长留足空间。

五是外汇市场展现出较强韧性。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稳中有升,在全球货币中表现稳健。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均衡,外汇储备总体稳定。

朱鹤新表示,前期出台的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正在逐步发挥作用,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开局良好。未来货币政策还有空间,我们将密切观察政策效果及经济恢复、目标实现情况,择机用好储备工具。

另外,朱鹤新还介绍,一季度,中国所有的货物贸易跨境结算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占比近30%,人民币已连续四个月成为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大家可能也关注到,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公布数据显示,人民币份额又有了新的提升,将近达到4.7%。

今年以来市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预期出现反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一些货币汇率波动有所加大。朱鹤新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虽也出现波动,但对一篮子货币事实上是保持稳定的,在稳定的基础上还有一定的升值。截至3月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9.78,比上年末涨了2.4%。

朱鹤新表示,人民银行、外汇局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目标和决心是不会变的,人民币汇率有基础、有条件保持基本稳定。汇率稳定的基础其实跟经济面有很大关联,一季度经济呈现回升向好势头,这也体现我们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在宏观上和微观上都有坚实的基础,我们始终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维护外汇市场的稳定运行。”朱鹤新称,人民银行、外汇局将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既注重发挥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也会继续综合施策、稳定预期,高度关注外汇市场形势变化,坚决对顺周期行为予以纠偏,防止市场形成单边预期并自我强化,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今年以来,外资累计净增持境内债券超400亿美元

王春英表示,近一段时间以来,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规模有明显提升。

从数据上看,今年以来,境外已经累计净增持境内债券超400亿美元;3月末,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多家境外机构进入境内债券市场,持仓量占境内债券托管量的比重达2.6%,比去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从持有主体看,境外央行和银行金融机构有序增持境内债券,多投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中长期债券,去年10月到今年3月,外资投资一年期以上境内债券的占比为56%。

王春英表示,展望未来,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有望延续稳定增长态势。

从经济角度看:

一是宏观环境有支撑。我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各项宏观政策持续发力,国内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这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稳定的宏观环境。

二是投资价值有保障。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范围内有比较独立的资产收益表现,这有助于投资者分散风险。同时,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全球第二,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流动性也非常好,将提升人民币债券的投资价值。

三是全球配置有需求。人民币在全球跨境交易使用中的占比稳步上升,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在逐步增强,人民币资产已经成为境外机构全球投资布局的一个重要选择。

从政策角度看:

人民银行、外汇局将继续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方向,稳步扩大中国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更加便利境外投资者参与。人民银行、外汇局正在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面向更多境外机构,放开回购业务,丰富境外投资者的流动性管理工具。

二是继续推动境内人民币债券在离岸成为被广泛接受的合格担保品。今年年初,“债券通”渠道的债券已经纳入香港金管局人民币流动资金安排合资格抵押品名单。目前,人民银行、外汇局正在研究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包括使用“债券通”渠道的债券充抵“互换通”保证金等。

三是优化境外机构直接入市、“债券通”“互换通”运行机制,持续加强与境外机构的交流沟通,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总的来看,中国持续提升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水平,改善投资环境和完善优化服务,外资投资我国债券市场具有稳定、可持续的提升空间。

一些银行仍有规模情节

将加强对资金空转监测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超过300万亿元。邹澜指出,这是过去多年来金融持续不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反映。

“总体看,当前存量货币确实已经不低了。”邹澜表示,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加快推进,信贷需求和以前一些年相比有所转弱,信贷结构也在优化升级,但各方面对此变化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邹澜指出,一些银行在经营模式和内部考核上,仍然还有规模情节,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有效融资需求。部分企业借助自身优势地位,用低成本贷款融到的钱买理财、存定期或转贷给其他企业,“主业不赚钱,金融反而成了主要盈利来源,这就容易形成空转和资金沉淀,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避免资金沉淀空转。邹澜表示,相关部门将加强对资金空转监测,完善管理考核机制。未来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有效需求恢复,社会预期改善,资金沉淀空转现象也会缓解。

他强调,当前庞大的货币总量增长可能放缓,数据上会有扰动,不宜简单做同期比较,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减少,真正需要资金的高效企业,反而会获得更多融资,是金融支持质效提升的体现。

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的增加量

仍处于历史同期较高水平

张文红表示,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余额是390.32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加12.93万亿元,同比少1.61万亿元,这主要是受上年高基数的影响。从历史同期看,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的增加量仍处于历史同期较高水平。

从结构上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信贷投放节奏平稳,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保持合理增长。一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9.11万亿元,比2023年同期低1.59万亿元,但比2022年同期高7730亿元。

二是政府债券融资保持合理规模。一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1.36万亿元,同比虽然有所少增,但是与2020-2023年同期均值相比基本上是持平的。

三是企业债券融资有所增长。一季度企业债券净融资1.12万亿元,同比多了2551亿元。

四是表外融资中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多增。一季度,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分别增加1983亿元和5500亿元,同比分别多增2024亿元和814亿元。

总体上看,一季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与今年的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基本匹配,特别是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实现8.7%左右的增长,实际上是不低的。同时,今年人民银行更加注重引导金融机构信贷均衡增长,一季度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虽然同比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历史上比较高的水平,在稳固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同时,避免过度冲高导致后劲不足,有助于增强信贷增长的可持续性。

四部门:国家5A级和4A级旅游景区等要实现境内外银行卡受理全覆盖

4月9日电 据中国人民银行微信公众号9日消息,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 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要求,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重点文旅场所支付服务 提升支付便利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立足更好满足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在文旅领域多元化的支付服务需求,要求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文物主管部门会同当地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加强协调联动,确定重点文旅场所,明确重点商户,制定工作方案,从持续完善境内外银行卡受理环境和现金使用环境、提升移动支付便利度、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细化工作措施,做好供需对接和评估督导,共同提升文旅领域支付便利化水平。

《通知》明确,三星级及以上旅游饭店、国家5A级和4A级旅游景区、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要实现境内外银行卡受理全覆盖。重点文旅场所相关经营主体应保留人工售票窗口,支持现金支付,保障消费者支付选择权。积极推进在外籍来华人员较多的文旅场所布设外币兑换业务网点,提升外币兑换服务水平。持续完善移动支付服务,优化业务流程,丰富产品功能,提升文旅场所线上、线下场景移动支付便利化。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文物局将与地方政府密切协作,督促指导金融行业及文旅行业各方共同努力,推动《通知》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持续优化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支付服务,更好服务社会民生,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3年末中国全口径外债余额为24475亿美元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29日发布数据称,截至2023年末,中国全口径(含本外币)外债余额为173352亿元人民币(等值24475亿美元,不包括中国香港特区、中国澳门特区和中国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对记者表示,2023年末,中国外债负债率为13.7%,债务率为69.7%,偿债率为7.6%,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为42.1%。上述指标均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中国外债风险总体可控。

王春英指出,中国外债规模保持基本稳定。2023年,受美联储加息、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中国外债规模一季度有所回升,二、三季度下降,四季度再次回升,全年总体保持基本稳定。截至2023年末,中国全口径外债余额较2022年末减少52亿美元。其中,汇率折算因素造成外债余额同比下降183亿美元,对外债余额下降的贡献度为349%。

“预计中国外债规模将继续保持稳定。”王春英认为,展望2024年,中美货币政策周期错位有望得到改善,预计中国跨境资金流动将更趋平衡。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持续巩固增强,外债规模稳定的基础依然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