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出台六类中药材迎来重大利好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了实现新时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及重点任务。
中药材是中医药乃至整个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既是独特的卫生资源,又是重要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和经济资源。《规划》指出了“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这个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针对“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要任务,提出通过“加强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强道地药材生产管理”“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加强中药安全监管”这4个具体措施,来完成中药质量提升工程。
不难判断,《规划》的实施,将利好以下中药材品种。
林下仿野生药材品种
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不可持续已成为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近年来,野生变家种的生产盲目性极大,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例如,本应生长在潮湿、遮阴环境下的羌活,被移栽到阳坡环境下,其品质变异,药效较仿野生种植药材下降明显。
《规划》明确提出,“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人工繁育”“制定中药材采收、产地加工、野生抚育及仿野生栽培技术规范和标准”,这将带来以仿野生、立体化种植为特征的中药材林下经济的发展。
道地药材品种
道地药材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优势中医药资源,但由于长期以来“重产量、轻质量”的粗放式发展路径,国内多种道地药材品种资源不可持续、种源变异甚至消失,如“梁外甘草”“石牌藿香”和“建泽泻”等。
《规划》指出,“制定发布全国道地药材目录,构建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对道地药材的地理标志保护,培育一批道地药材知名品牌”。针对性加强道地药材产地和品种保护抚育,做大做强道地药材品牌,将利好全国道地药材产区和品种的传承与发展。
可溯源规范化种植、养殖品种
中药材按照GAP基地标准化生产、全程质量追溯已成大势所趋,相关规范和配套政策也已陆续出台。
《规划》再次强调,“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研究推进中药材、中药饮片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强化多部门协同监管”。哪些基地和生产企业率先实施,必能抓住这波政策红利,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药食两用药材品种
药食两用品种(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近20年来的社会需求增长明显,在中药材整体消费量的占比达到80%左右,同时也贡献了过去15年我国中药材需求增量的80%。数据显示,110种药食两用中药材整体需求量从2008年的118.62万吨增长到2021年的189.5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3.61%,成为整个中药材领域最亮眼的板块。
《规划》不但要求丰富中医药健康产品供给,以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功能性化妆品、日化产品为重点,研发中医药健康产品,还明确提出医疗机构炮制使用的中药饮片、中药制剂实行自主定价,符合条件的按程序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等,将进一步促进丰富多彩的药食两用品种的产品和渠道创新,扩大药食两用品种的增量市场,使之成为中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与疫病急救相关药材品种
《规划》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医药全面参与疫情防控救治,作出了重要贡献;并指出要完善中医药参与应急管理的制度,促进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此背景下,与抗疫相关和针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急救类的中药原料将会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如连花清瘟系列、藿香正气系列、清肺败毒饮等,以及针对重症和急症的血必净、安宫牛黄、片仔癀系列产品的原料,或将成为“十四五”期间的重点供应保障对象,部分核心原料不排除进行国内战略储备。
少数民族医药相关药材品种
《规划》强调“加大对少数民族医药的传承保护力度,持续开展少数民族医药文献抢救整理工作,推动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这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和保护民族医药的瑰宝,利好三七、金铁锁、盘龙七、桃儿七、黑老虎、岩白菜等一系列药材的生产发展,以及后端产业链开发。
除上述6大类品种,经典名方所需的核心原料、中药新药所需的核心原料,以及中药配方颗粒原料、中成药基药品种的核心原料等,其生产供应也将得到相关政策的倾斜,广大产地和生产企业,应认真研读《规划》并提前布局,方可在未来5年,从中药产业这个“富矿”中淘到更多“黄金”。
(作者单位:天地云图中药产业大数据中心)(傅青主)
【来源:中国医药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